专业翻译公司
15317698650   17721018501
专业翻译公司
专业翻译公司
专业翻译公司
扫描左侧二维码
关注微信公众号

王性初:跨越文化隔阂,重要的是尊重和包容

《福建日报》记者吴旭涛实习生俞怡琦 2013年9月30日晚,古色古香的福州安民巷八闽书院,迎来了旅美作家王性初。这天,他戴了一顶帽子。“我要叫林焱教授吓一跳。”说完

王性初:跨越文化隔阂,重要的是尊重和包容

《福建日报》记者吴旭涛实习生俞怡琦
        2013年9月30日晚,古色古香的福州安民巷八闽书院,迎来了旅美作家王性初。这天,他戴了一顶帽子。“我要叫林焱教授吓一跳。”说完他摘下了帽子。本是一头长发的他理光了头发。“在我回国之前,我的一个朋友癌症晚期住在医院,我想去看看她。可她叫我别去,说化疗头发掉光了不好看,于是我把自己的头发剃光了去看她,她很感动。”        王性初就是这么一个性情中人,而他的婚姻和事业,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。当晚,他和著名文艺评论家林焱搭档,为读者讲述他充满传奇的异国婚姻和文化之旅。
跨越文化隔阂的婚姻  
       1986年,正在福建省作协工作的王性初参加一位同学的婚礼,新娘是美籍华人。在婚礼上,新娘和朋友们照了合照,带回美国给朋友看。新娘的朋友吉米女士看了照片以后,指着上面的王性初,问这个人是谁?新娘告诉她,这是她先生的同班同学,是一位作家。        有些缘分只能用“一见钟情”来解释,王性初是这张照片中唯一单身的人。吉米当即表示想和王性初交朋友。“新娘写信给我,说她有个朋友在广播电台做节目主持人,很想认识我。我当时想,多交一个朋友也没什么关系。后来,我们就开始通信。”        吉米的面孔虽是中国人,但因是美国出生的第三代华人,受的是美国教育。“我们通信最大的问题是语言。我不懂英文,她不懂中文。我写中文的信,经过朋友翻译给她看。她的信也要通过翻译才能给我。通信中,我的感觉是,她是很朴实的女孩子。”就这样通过信件交流了三年。        一天,吉米突然说,要来中国看王性初。这让他有些紧张。其实,吉米是来“考察”王性初的,观察这个人与什么人来往,人品怎样,两个人是否适合在一起。“我的翻译朋友告诉我,吉米对我很满意。临走时,她问我,如果要求你去美国,你去不去?”    1989年,王性初踏上了旅程,赴美和吉米结婚。    “我们两个人虽然成长的文化背景不一样,但是我们相互尊重对方的习惯。比如美国人喜欢AA制度,中国人喜欢一方买单。所以我们就有些不一样,我们是这次我买单,下次她买单,婉转地AA。”    就这样,两人“同骑一辆车,同说两国话,同吃中西餐,同渡生命河”。一转眼,24年过去了。“这么多年给我的经验是,中西文化一定要经过磨合包容理解才能融合。我们和西方人相处,一定要注意对方的隐私,哪怕是夫妻也一样。”
做中美交流的使者  
        到了美国,王性初开始了中美文化交流的工作。他念起了英文,到了1991年,他开始在报纸上开专栏写随笔。“在美国的经历,开阔了我的眼界,汲取了中西不同文化的营养,让我心胸开阔。经过实地观察、吸收消化了解真实的美国。我又以美国的视角来审视中国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过去有什么不同。回国向中国人介绍美国的情况,来美国又向美国人介绍中国的变化。实际上做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工作。”        从20年前开始,王性初就在美国组织一个读书会——“悦读会”,每两个月在旧金山图书馆举行,参加者有白人,也有中国人。这里成为王性初向美国人介绍中国的平台,他还在此为中国新移民筹款。每年5月的亚裔月,他还组织把中国的图书杂志摆在图书馆里供外国人阅读。这样的活动,他已经坚持了20年。        “但在西方谈起中国的千年文化时,就会抱有敬畏心态。我想,现在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时代,国际航班上都有中英文,旧金山最重要的三种语言也是英文、中文和西班牙语,外来留学生有四分之一是中国人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想不管是家庭还是国家,包容是最重要的。”
《福建日报》2013年10月15日



发给朋友  返回首页  收藏此页
【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】 |  查看所有评论

社区图排

  • 电影节开幕,三亚市委 

  • 海峡两岸架心桥  

  • 杭州市公共关系协会获 

  • 台湾南华报社社长赖连 

  • 新书:《思维方法库: 

  • 沈晓明:海南是世界的 

  •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: 希 

  • 尔雅新书《阳光如赊》 

联系方式
周一至周日 8:00 - 22:00
道可道微信公众号
道可道微信公众号